新笔趣阁 > 科举之寒门贵子 > 第11章 四书五经

第11章 四书五经


第十一章

        两兄弟拜师后,吴秀才就领着他们进了学堂。

        吴雷在墙外听了几个月的墙角,今天是第一次踏进这个吴氏学堂,心里十分好奇,忍不住四处打量。

        吴家的学堂在西厢房,房间不是很大,但是开了八扇窗,窗子上是新糊的窗纸,日头从窗外照进来,看着十分敞亮。

        学堂里摆放了十几条矮条案,上面规规整整地放着笔墨纸砚和基本启蒙的书籍。孩子们都坐在蒲团垫子上,正襟危坐,丝毫不敢交头接耳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些孩子们大多都是村里的富户,家里条件不错,才会供养他们来读书。如果是一般农户,快十岁的孩子已经是半个劳动力了,能跟着父母下地干活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其中大部分孩子都有八九岁,有两三个也有十二三岁了。吴雷是学堂里最小的,只有五岁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吴风,你个子高些,坐到第四排中间去。吴雷年纪小,个头矮,就坐在第一排。”吴秀才给他们安排好座次,就开始上课。

        其实古代的学堂没有黑板,也没什么坐后排就看不清楚的问题,之所以按年龄来排座次,是因为学堂里的孩子年龄差大,为了照看年纪小一些的孩子,吴秀才就选择把他们放在自己眼皮子底下。

        吴雷放好物品,就开始认真听讲。

        他听了没多久,就发现,吴秀才在学堂里是进行阶梯式的进度教学。

        他把刚入蒙学的孩子编在丙班,他们主要是学习《三字经》《百家姓》《千字文》等启蒙课程。

        学完这些的孩子就进入乙班,主要学习《增广贤文》《中庸》《大学》《孝经》等,在学习这些经书时,吴秀才还会教授一些诗词和史书故事以及算数,帮助学生增长见闻。

        大多数蒙童学到乙班后,就不再就读,到这时,他们年龄也有十三四岁,家里不再供养,甚至有很多都快订亲成家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吴氏学堂里大部分孩子都是这样的情况,受限于天赋和家境,没办法走上科举的道路,只能自谋生路。

        好在,现在新朝初立,社会上文盲还是大多数,这些学生能书能算,总可以找到一份不错的活计自立。

        在学堂里还有两个甲班学生,他们俩年龄都有十三岁了,家境还算富裕,都打算下场试试。

        对于他们来说,之前的知识就属于浅显的范畴了。为了科考,他们必须继续学习四书五经,四书中的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,要全部背诵并且理解经义,除了原文,光是各朝各代儒学大家的注解书籍,就浩瀚如烟海。

        过了四书,还有五经,诗、书、礼、易、春秋,内容更杂更艰深,需要耗费的时间也更多。

        在吴家学堂里的日子,吴雷觉得日子过得飞快。

        他像是一块缺水的海绵一般,在疯狂地吸收着知识。

        前一世能考上重点大学的他,本来就天资聪颖,以前别人要熟读几十遍都很难背诵的长篇课文,他默读个七八遍也就差不多能背下来。

        原本的学霸属性,结合前世他当老师后学习到的各种心理学教育学知识,更是如虎添翼。

        他参考以前许多高考状元分享的学习心得,每日预习复习,在临睡前和起床后,前摄影响和后摄影响最弱的时候,反复背诵之前学习的内容。

        吴秀才当天教授的内容,经过课堂上的重复朗读和记忆,他基本上能够做到在课堂上理解消化并背诵。

        课后,他还会自己花时间去学习后面的内容。后来,因为他学习的速度过快,吴秀才每天专门把他叫到旁边授课。

        功夫不负有心人。三百千,他花了不到一个月就学完了。乙班的学习内容,他也在一年内完成了。八岁时,吴雷被吴秀才破格提入甲班。

        而他的两位同班同学就是年龄比他大八岁的吴风高和李怀仁。

        当时,吴秀才满脸震撼,学堂里的其他学生也是又羡又妒。

        吴雷展现的天资让他被吴秀才青眼有加,他的两次跳班,也让学堂里的其他学生,没办法把他当做正常同窗相处。

        幸好吴雷并不是那种,在学校里交不到朋友就黯然神伤的孩子。

        他的心理年龄跟学堂里的孩子差太多了,根本谈不上成为发小或者朋友。

        他看着他们,都是看侄子或者调皮外甥的眼光。

        另一方面,吴雷也太忙了。

        他给自己订了严格的作息表,看书,练字,背诵,他要做的事情太多了,根本没时间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个社会看似祥和,但升斗小民,命如草芥,没有权力保护自己的人是没资格要求尊严的。

        而他唯一能上升的渠道就摆在眼前——科举。

        万般皆下品,惟有读书高。

        只有读书才能让他不任人欺凌,只有读书才能让他的家庭改换门庭。

        而在读书之外,回到家里,他还要帮阿奶喂养家里越来越多的鸡鸭,扫鸡笼,铲粪。

        因为养殖蚯蚓的成功,家里的鸡鸭有了更多的蛋白质来源,阿奶孵了好几窝小鸡,养殖规模翻了两番。

        家里还有几栏猪,吴风和吴雷去上私塾,打猪草的重任也被英娘接了过去。现在光靠英娘和阿奶两个人在家里忙活,都快忙不过来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所以,一有时间,吴风吴雷一下学就尽量多帮着做点事。

        但伴随着忙碌,家里人脸上却都带着充满希望的笑容。

        家里家里养了一百多只鸡鸭,平均每天都要下大概五十个蛋,产蛋量是以前的五倍。

        现在按市价,两个鸡蛋一文钱,每天二十五文,一个月就是七百五十文。

        考虑冬季鸡鸭产蛋量下降,以及一些不可控因素,一年下来也有接近七八两银子的进账。

        因为新增了这个进项,吴老爹都不再愁眉苦脸蹲在廊下抽烟了,他有时间就会把鸡笼修一修,把院墙的洞补一补,怕有黄鼠狼进来偷鸡吃。

        李氏最近两年也颇有收获,李氏跟着她师傅去帮人办厨,虽然辛苦,每天天蒙蒙亮就要出门,背着家伙事赶去十几里外,但是,日积月累,也攒下一笔小钱。

        她打算把这笔钱用来供兄弟俩继续读书,每天睡前都会信心满满地数一遍自己的小金库,让吴老大又是无奈又是心疼。

        现在全家人都在把劲往一处使,吴雷每次看见家人的精神面貌,心里都特别高兴。

        而更让他们开心的就是吴雷在学堂里,表现优异。

        吴秀才数次夸奖他是个读书种子。西桥村现在很多人都传吴家那个原先说话都艰难的孩子,以后恐怕有大造化呢。

        连平常不会出去唠嗑闲打听的吴老大和吴老爹,都被别人拦了好几次,问他是给孩子吃了什么好的,竟然让孩子这么聪明。

        每次吴老爹和吴谷都是笑的合不拢嘴,连连摆手,说并不曾吃什么好东西,娃子就是天生的脑子。

        现在家里唯一一件让二老悬心的事,就是吴老三的亲事。

        本来两年前,他与那张家姑娘见了面,双方都挺满意的。

        都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了,张家姑娘的阿娘却咬定要吴家出二十两银子的彩礼。

        本来乡下人家,大多是人口多进项少,扣除田税还有家里的嚼用,能够攒下来的少之又少。只有真正肯吃苦肯四处找活的,才能勉强攒下些钱。

        大多数农村姑娘的彩礼都是三两左右,最高就是五两,若再好些就添一对银耳环,很少有这么高的彩礼。

        吴家被张家的狮子大开口惊到了,让媒人去探口风,才知道,原来人家家里也派人到西桥村打听了。听说吴家两个孙子都在读书,还有一个隐约打算要考科举。

        他们村子就有一个考了二十年还连童生都没考上的人家,一家子都被拖垮了。现在那户人家的爹娘快七十了,还要下地供养四体不勤的儿子。

        张家阿娘就急了,本来嫁给老三,能分到的家产就会相对少一些,吴老三在镇上有差事,这算一个好处,勉强抵消了不足。

        现在家里再出两个读书人,读书人是什么人啊?那就是无底洞!

        几百两银子扔进去都听不到一个响的!

        不趁着女儿还没嫁过去,先给她要一些好处,等嫁过去了,就由不得自己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这样的想法确实无可厚非,吴家也能理解张家阿娘爱护女儿的心意。

        他们同意把彩礼钱提高到十两银子,又请媒人上门去说和。

        谁知这一让步,反而坏了事。

        张家越发以为吴家家底厚实,任凭媒人百般劝说,还是坚持不肯松口,咬定二十两银子的彩礼钱。吴家左拼右凑,还是拿不出这么高的彩礼,最后两人的婚事还是不了了之。

        从那件事情后,吴老三就改掉了以前大大咧咧,爱说爱笑的脾气,心里发着一股狠劲,拼命做事。

        这桩婚事,因为彩礼的拉锯战,到了后期,吴仓自己都不太情愿了。

        他大哥二哥成亲的时候,他也记事了。大嫂是他表姐,两家亲上加亲,彩礼只出了三两银子,二嫂嫁进来的时候,因为她们家是镇上的,家里就出了五两银子的彩礼。

        而现在他成亲,竟然要二十两的彩礼?这还不包括三书六礼,建房子办酒席这些花销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二十两银子,岂不是要榨干他爹娘的骨髓汁?

        结亲是结两家之好,新娘子还没入门,就先挑起了兄弟阋墙的间隙,娶进门后还怎么过日子?

        看到爹娘的满头白发,兄嫂的委曲求全,他不怨别的,就怨自己没出息,不能赚到大钱,还带累爹娘和家人被别人瞧不上。


  https://fozhidao.cc/book/95309721/63025355.html

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fozhidao.cc。顶点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:m.fozhidao.cc